温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官网 设为首页  丨 加入收藏
首 页
中心简介
团队介绍
活动展示
文章阅读
心理科普
联系我们
心理科普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
作者:吕晶晶 | 发布时间:2019-12-15 | 来源:温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 点击数:386

学前儿童正处于身心加速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家长关心的往往是儿童的身体健康除非儿童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否则大多数家长不太容易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

学前期是人一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儿童健康生活、快乐成长的基础性工作。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按照国内外现行的医学以及心理学的分类,人从出生到幼儿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出生和新生儿期(birth and newborn):出生—1个月;婴儿期(infancy):1个月—1岁,相当于乳儿期;学步儿期(toddler hood):12岁;早期儿童期(early childhood):26岁,相当于幼儿期。通常把这几个阶段统称为儿童期,即把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儿童的正常水平。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标准:一是智力发展正常:智力正常的学前儿童在认知方面一般表现出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动手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较强;二是情绪反应适度:表现为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具有爱心和同情心。积极情绪总是多于消极情绪,能较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心境,没有不必要的紧张感和不安感;三是人际关系正常:乐于和他人交往,合群,能与他人友好相处;四是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心理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行为表现为既不过敏又不迟钝,面对新的刺激情境能做出合理的反应,具有和大多数同龄儿童基本相符的行为特征;五是性格特征良好:具有开朗、乐观、自信、积极主动、独立性较强、诚实、勇敢等性格特征;六是自我意识良好:能了解自己、悦纳自己,积极主动的自我概念占优势。

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导致他们各种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因素是各种各样的,一般可以分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

(一)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

人的许多心理行为受遗传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遗传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儿童期发育障碍和精神疾患,包括婴儿孤独症、儿童精神分裂症和儿童多动综合症等的发生和发展均与遗传有关,而且患有遗传性疾病的儿童常伴有行为异常。如近亲结婚所生子女的遗传性疾病发病率、早期死亡、智力低下的比例远比非近亲结婚的高。

2、胎内环境

不良的胎内环境造成的某些素质缺陷可成为儿童心理发育的障碍。

孕妇的健康状况及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胎儿的心理健康,包括孕妇患病,用药、营养、情绪、烟酒、放射线和环境污染等因素。例如,妊娠早期患风疹,可引起胎儿畸形、智力低下;缺碘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可使儿童患呆小症;孕妇用药不慎可引起各种心理疾患;孕妇营养不良可导致胎儿为低体重儿、先天畸形等;孕妇情绪不好,使体内分泌的激素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孕妇吸烟或长期被动吸烟,烟中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等有害化合物使胎儿缺氧,生长发育发生障碍和畸形;孕妇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胎儿患“酒精中毒综合症”,导致生长发育迟缓、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等;x放射线使胎儿发生严重畸形,身体、大脑发育迟缓;环境中汞、铅等有害元素的污染,可导致胎儿大脑发育畸形、智力低下等。

3、意外伤害或疾病

意外伤害和疾病引起的脑损伤可直接引起学前儿童失语、痴呆、昏迷、意识障碍等症状,从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此外,意外伤害和疾病造成的残疾、并发症和后遗症等,可以间接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如四肢残缺、失明、瘫痪、耳聋等,导致学前儿童自卑、情绪低落、智力低下等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

4、生长发育迟缓:

发育过于迟缓,水平过低,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心理因素

1、气质与性格

气质主要是生物因素(遗传天赋)决定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心理特征,是行为的表现方式,体现为行为的速度、强度、灵活性等动力特点。

儿童各方面的气质特点具有一定的年龄稳定性,婴儿时期的某些气质特点会持续到入学,甚至成年以后。但儿童的气质特点也并非一成不变。环境因素,尤其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儿童某些方面的情绪反应模式。

儿童的气质通过对周围人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婴儿的气质特点对其抚养人的养育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父母总是倾向于采取与婴儿活动水平、生活节律相适应的喂养方式和亲子交往模式。此外,儿童的气质特点也影响着同伴对他们的反应方式,如活跃的儿童常常遭到同伴的反感和拒绝,较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

2、需要与动机

动机是为满足个体的需要并促使其活动的诱因。需要是个体对生存、发展的一定的要求和欲望。如果食物、睡眠、空气、水、衣着、运动游戏、安全、爱抚,被赞赏等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甚至缺乏,容易造成学前儿童的动机冲突和需求受挫,从而产生消极、紧张的情绪,恐惧、冷漠、孤独的心态。学前儿童在活动中不断产生需要和满足需要,但也有受挫的时候。所以,儿童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处理动机冲突的简单技巧,以协调动机需要与现实的反差,保持平衡的心态。

3、情绪:消极情绪容易导致儿童心理异常和障碍。焦虑、恐惧的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起消极作用。焦虑使学前儿童怀疑自己的能力,夸大自己的失败,常处于紧张与不安之中。有的儿童生怕失去父母的爱,担心自己所做的一切不受人欢迎。恐惧常与焦虑联系在一起,许多学前儿童怕黑、怕老鼠、怕水、怕被丢失。恐惧会使学前儿童产生剧烈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如心跳加速或断续、呼吸短促或停顿,脸色苍白,记忆、思维、知觉发生障碍,行为失调,情绪失控等。过度的焦虑和恐惧严重损害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

4、自我意识:

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都会阻碍个性的健全发展。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虽不成熟、不稳定,但对其人格发展和行为适应影响很大。学前儿童通常是通过成人的评价和态度,通过与同伴的比较,通过在游戏与交往中的成败来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行为与情绪。自我意识不强的学前儿童,对挫折、冲突缺乏预测性和处理技巧,往往造成任性执拗、攻击性行为、退缩行为等情绪和行为障碍。所以,应该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保护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

(三)社会因素

1、家庭

家庭是学前儿童的生活和初级社会化场所,能满足儿童的多种需要。父母文化水平和基本素质较高,儿童的学习成绩就好,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低;民主式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儿童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愉快的情绪和心境、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立性和自信心;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使儿童感到安全、舒适、心情愉快;父母经常吵架及悲观失望等不健康的家庭气氛,使儿童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独生子女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儿童容易发生任性、自私、恐惧、具有攻击性等多种心理问题。总之,父母的性格、文化、心理素质良好,家庭和睦、情感融洽、行为规范、教养方式得当,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起有效的促进作用;反之,父母的性情暴烈、文化和心理素质差、父母离异、虐待孩子等,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起破坏作用。

2、学校(幼儿园)

幼儿园是对学前儿童进行保育、教育和次级社会化的场所。幼儿园的园风、物质环境、人际关系、保育、教育的方法和特点对提高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师幼关系紧张,缺乏儿童化氛围,忽视学前儿童心理保健,教育方法单一、枯燥、粗暴等都可能使学前儿童发生情绪低落、恐惧、说谎、不愿意上幼儿园等心理问题。教师的性格、情绪、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如果教师脾气粗暴、情绪无常、偏执偏爱、冷漠无爱心、不公正、无同情心、对儿童要求过高或无要求等都会无形中损害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

3、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主要是指家庭、幼儿园以外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环境。社会经济、福利状况、风俗民情、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各种因素对于学前儿童内在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的形成都有影响。其中,大众传媒、社会风气和环境污染是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电视、图书等大众传媒以直观、易于接受的形式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暴力血腥、恐惧片、一些不健康的电视广告、黄色书刊,使学前儿童产生恐惧、焦虑、攻击性行为等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此外,物质环境中不适当的温度、湿度、照明、空间、噪音等,都会影响儿童的情绪和行为。如高强度的噪音刺激会使学前儿童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产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头昏、心悸、失眠等现象,从而影响学前儿童的情绪等。

学前阶段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关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适当的教育引导,为该阶段儿童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目录:

[1]辛井江.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分析[J].山西教育(幼教).201710

[2]孙莹莹.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探讨[J].家教世界,2013,(11):54-57. 

[3]李兰兰.《幼儿心理健康标志》[J].2010.3152. 

2024年春季公益课程报名...
你好,2024!
2024年元旦放假通知
心乐园2024年春季公益课...
报名预告 | 心乐园2024...
心享卡兑换年终升档活动...
联系我们 more>
心理咨询热线:
12355 0577-88907755
办公室电话:0577-88060136
Email:wzswcnzx@126.com
联系人:柴老师 吕老师
邮 编:325000
Copright 温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地址:温州市府东路868号温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电话:0577-88060136
浙ICP备11021151号-3